2023年9月22日 星期五

自在地活,需要完全擁抱自己的感受、需要與主體性

 最近刷到一個微信公衆號作者是Alpha101x和她的一位朋友。

在我看來她寫了作爲一個女性主義者在bullshit現實中的實踐,特別是關於重拾作爲女性的主體性,我還蠻喜歡的。
(説到bullshit現實,雖然是一個評判,但是想想,至少其中的一部分對我來説,相信也是對很多人來説,確實是很不能夠滿足到需要的,儘管我有時候自己也會説只要改變了看法世界就可能是不同的,甚至是美好的,這句話如果放在特定語境是可以接受的,但單拎出來說就感覺一言難盡。)
尤其是在我們普遍被置於一種彼此分離割裂的境況下,作爲個人可以從哪個角度開始?
每個環境或語境下都有不同的面向,不可能有一個普適的定律。
作爲亞洲大集體小自我的文化傳統,我覺得,學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連接和肯定自己的感受,連接自己的主體性,用常言道就是:自己爽了先~~可能會更適用。
有個前情提要是,這次家裏的舅舅阿姨來,大家坐著聊天的時候,我也沒有等待地説了我的觀點,我爸在旁邊小聲說我,別發表看法,多聽聽人家說。後來還給我解釋說,你説了人家還不高興的話,何苦呢。想起了小時候可是比這個嚴厲得多的”净聼你説了哪都有你“的打壓(話説,我很欣賞我爸還很柔和地給我說,且解釋了原因,我爸最近做了很多類似的事,我也想不吝表達感激,一碼歸一碼,我不想諷刺他老人家)
意識到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大人説話小孩別插嘴“,或者”男人説話女人少摻和“,導致現在連正常的發表觀點都會有某種不安的感覺,彷佛那不是自己,或者過多地顯露了自己擠占了別人的空間。
這就是在社會化過程中對女人從小開始的規訓,以更好地融入父權社會歸順馴服。

所以從承認自己的感受開始,從完全的感到擁有自己的感受、觀點和喜惡開始,找回自己的主體性。
我開始列一個表,所有讓我感到滿足的事。
列出一些作爲例子-能讓我感到滿足的事(不分先後):
  1. 想做的事就去做
  2. 和人交流各自的體驗並得到共鳴
  3. 一種時刻知道自己想要什麽的狀態
  4. 一種即使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也可以的狀態
  5. 一種不用負責但相信自己可以負責的狀態
  6. 相信自己的感受
  7. 很直接地説話,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而不擔心説得到底對不對,有沒有人認同
  8. 和朋友一起完成一個項目,讓更多的人知道將非暴力融入生活的方式
  9. 一物多用,用天然的方式做日常的刷牙沐浴等
  10. 極簡生活和每一個物品建立連接,那不是屬於擁有和被擁有的關係
  11. 得到我想要的擁抱
  12. 曬溫柔的陽光
列完我意識到,這其實是一個”我覺得我應該會得到滿足的事“,這其中有一些是出於”應該是這樣吧“(3,5,6),或者被建構出來的得到滿足的方式(1,11),還有一些是出於對自己”要求“而想要達到的狀態(3,4,5)。所以其實是需要通過實踐經驗來驗證的,最終從自己的實際感受出發,得到什麽是真正能爲我帶來滿足的事,或者說”我可以做哪些事情來滿足自己“。

其中還有一些似乎更多關於”享受“(11,12),這和”滿足“有什麽區別嗎?以及有必要去區分嗎?
當我去感受”享受“,似乎更多是關於接受,取悅自己,比如列表中的曬太陽,得到我想要的擁抱,以及爲自己泡一杯茶等等。
而在我心裏”滿足“更多關於創造等需要一些精力投入的行動,以及通過交流和共鳴等需要互動、歸屬的行爲。
我似乎覺得”享受”更多關於自己,而且有點低級,而“滿足”需要他人的共處和回應,也更高級。
不能不説,這本身也給不同的行爲劃分了等級。

它積極的一面可能在於通過滿足自己的享受的需要,讓自己稍微和匱乏拉開一些距離,知道自己是可以在哪怕很簡單的事情上有所選擇,然後在需要與別人互動的層次上,滿足了自己深度交流和社群的需要,而需要之間其實是沒有高低貴賤的,之所以覺得“互動”更高級,是因爲更想要得到認可、共鳴和歸屬,也因爲在分離的社會,這更加的難得和不容易。
認識到自己傾向於在和人互動的層面上,更注重在他人的看法和感受,而放低了、甚至放下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意識到了這一點,我更加體會到了,Alpha101x提到的女性學會冒犯的藝術,那不是不禮貌或不尊重,那是解放道路中的一個里程碑。
從“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到“取悅自己成就別人”;
從“與人方便於己方便”到“我方便了你隨意”;
放下想著要對人有用,善良,善解人意,有眼力見,會説話,大氣,幽默等等一切想要有所貢獻、關懷和照顧的念想。好像Emma説過,相信那已經是在你血液裏的,你不可能不care,不considerate。
出於“我應該”或者“習慣性”的care和considerate根本和真正的貢獻是兩回事。
現在,我首先來貢獻和滿足自己。沒有問題!
同時,也去意識到可能有的影響,並承認,就這一步來説,自己沒有能力去充分照顧到impact,就讓它帶來的不舒服在那裏一會。

2023年3月21日 星期二

神經典型的祝福與詛咒

 喜歡看非二元人士寫的感受和經驗,雖然有時候還是會覺得”真的是那樣嗎?ta們如何做到用二元者的語言模式來表達自己?“之類的疑問

這麽説還是有點遲疑,好像我仍然落入了大衆的窠臼,在質疑別人的感受

但我知道我不是的,因爲我總是懷疑自己不夠”非二元“,我太神經典型了,我與感受割裂,這是我給自己的評判診斷

我不在乎別人是不是認爲我夠開放思維,雖然我希望和非二元認同的人有更多的連接,但這是兩碼子事

(雖然我還是懷疑自己不夠開放思維,但這又是另外一件事

我渴望的是和自己的感受相連,並且由此和其他人的感受相連

但這感受幾乎沒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總是在受著我們所在系統的影響,只要我們是“神經典型者”,我們就很容易地開放我們的大腦給社會的規訓所形塑

新的腦回路很難形成

即使我們現在處在一個被高度分割的狀態,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立的個體,認知上也是“只有家人是最靠得住的”,但内化的神經回路以及與外界對接的通路還是讓我們很容易地接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當然也包括來自家人“以愛之名”的憂慮和關懷。(不是説那不是真愛,只是對愛的表達也是在系統敘事之下的影響)

很喜歡這樣的表達,感受到力量,一種主體性

無論我是否描述清楚了,無論是否有人能懂,但是我感受到了自由的表達,完全專注於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也許我永遠都沒有辦法逃脫“神經典型的祝福與詛咒”,傲慢與自卑同時存在,自大與不確定融於一身

也許我要放棄對某種超然狀態的追求,把現在的感受當作每一刻的果子去品嘗

永遠沒有彼岸

2023年3月18日 星期六

Vision Mobilisation 在一起并肩前行 (下篇)


我們從小都很熟悉一句阿基米德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

隨著長大,我們很多人都被慢慢磨掉了士氣,被生活蹂躪,好像詩和遠方只在渺茫的夜空深處,遙不可及。

如果有這麽一個工具,能夠幫我們仰望星空,始於脚下,一點點地向夢想的地方前進,那會是怎樣的?那是可能的嗎?

Vision Mobilisation就是這樣一個框架(以下簡稱VM),它幫助我們找到“在看似渺茫的現實中,什麽是我可以做的?” 哪些可以帶給我力量,引領我們一點點地走向願景。


VM誕生於Nonviolent Global Liberation社群的實踐中,它植根於融入生命體驗的過程,什麽可以真正帶來改變,而不讓人過度勉强而耗竭。


經過超過三年的打磨,内部的實驗,並吸收整合反饋,現在VM團隊向全世界呈現這個框架。我們深深意識到這是我們想要,且可以做的,送給世界的禮物。


在這個課程中,你可以收穫到:

  • 對自己的願景更加清晰,并且能連接到願景植根於自己内在的感受;
  • 讓自己更有能力看到自己所處的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同時帶給自己更多的慈悲與抱持;
  • 一些非常實際的工具來支持我們以一顆積極的心來面對現實的複雜性;
  • 與一群將非暴力融入生命的NGL夥伴(也是VM框架誕生的社群)的陪伴;
  • 與大家一起經驗到一些不同的事情是有可能發生的。


課程内容

第一部分:擁抱鴻溝 2023年4月25日

第一課 願景及它的神聖性

爲什麽:協助個人與他們的源頭相連是這項工作的基礎,從這裏切入連接到我們共同的源頭,來瞭解什麽是願景。

這部分引領我們來到VM框架的整體目標:填補現實能力與願景之間的鴻溝。我們是與源頭相連的,無論這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説意味著什麽,無論我們連接到的是什麽,向它開放都將帶給我們指引和錨點。我們藉由連接、欣賞與慶祝我們每一個人與源頭相連的過程來編織一個相互依存的場域。如果我們以這個願景生發的地方生活在一起,世界會是什麽樣子?我們會在這個層面上連接彼此。


第二課 鴻溝:外部結構 2023年5月2日

為社麽:深化理解社會敘事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由此開始發展系統性視角並看到這是在個人及集體層面上有可能得到轉化的。

這部分中,我們體會在現實中我們的感受並與願景相比較。我們共同去探索是什麽構成了”這個鴻溝”,特別是我們的社會結構與制度,以及維持它們的敘事結構。並看到這些結構如何讓我們不斷複製出我們的生活模式及結構。


第三課 鴻溝:内部結構 2023年5月9日

爲什麽:深化理解這些社會敘事是如何内化于我們並開始探索爲自己和他人帶來溫柔的途徑,

這部分中,我們會看到我們生活于其中的結構如何成爲内化于我們的,讓我們覺得那就是我們的想法,那對我們來説意味著什麽,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生命。


第二部分 開展轉化的途徑

第四課 VM的要素 2023年5月16日

爲什麽:培養已有的意識,並將VM框架的原則内化

這部分將會以互動的方式介紹VM框架,並一起探索VM的原則和各個要素。


第五課 解放:理順場域 2023年5月23日

爲什麽: 整合對VM的解放性的理解與理順場域之間的關聯。通過VM的解放性視角來回顧我們前面學到的内容,從願景中汲取能量,看到我們所在的情形、差距。

在這部分中,我們會看到VM如何通過各個要素來支持我們的解放旅程,並由此連接到哀悼的力量如何彌補鴻溝。


第六課 編織社群 2023年5月30日

爲什麽:我們需要彼此來共同進行這項工作,我們需要彼此連接的空間來推進我們一起學習的所有内容。

在最後的這部分中,我們會分享並回顧我們在本次課程中所學到的。這部分是爲了支持到整合與社群建設,這是VM框架中一個重要的要素,因爲它的一個基礎導向是重新編織相互依存,與帶著欣賞去探索相類似,我們分享感激與欣賞,哪些是可以行的,哪些不太有幫助,以及一起慶祝。


本次課程以禮物經濟進行。它既不是收費也不是免費,只是一個契機吸引資源向需要它的地方流動。如果你想要支持這個工作可以持續地進行下去,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内貢獻金錢支持。如果你暫時覺得困難,一個參考的數值可以是688元人民幣(約合100美金),這部分的支持會用來支持NGL的社群成員繼續貢獻他們的生命能量到社群的活動當中,將更多的課程帶給大家。但請理解,這絕非是要求,我們不希望這成爲一個阻礙你接觸到課程的阻礙,因爲你的參與投入本身已經是很難得的禮物。


如果你對課程有興趣,並想瞭解更多,可以電郵方式聯係yanae敏:yanaeyoung@gmail.com,或訪問課程介紹及報名網頁

關於 Nonviolent Global Liberation社群

We are a community of people passionate about transforming our current global crises into a world that works for all, based on principles of collaboration and willingness. 

或請訪問社群網頁

以愿景引领,始于脚下 (Vision Mobilisation框架介绍,上篇)

莫名烦躁,可是明明

天气好舒服,干燥凉爽,又微风阵阵

太舒服了,似乎也讓我難過,好像自己配不上得到這舒服

一邊得到無限美好的鼓勵,一邊仍然在無情地鞭笞自己

被一大堆等著的事情压到烦躁不堪,却觉得不想做、没时间做

因爲太渴望有什麽東西出來,文章?共學設計?

太想看到效果,太想要支持到我們共同的解放,可是,我自己都還沒有……

okay,支持到大家得到内在的力量,為我們的社群和地球貢獻,可以有哪些方式?

有很多啊,例如寫文章、語音分享、同理圈、哀悼圈、系統的課程、工作坊、與機構合作、與個人的深入工作、尋求和得到支持、日常生活中的轉化、社群建立,礼物经济,等等等等

這其中,有一些是我擅長的,我已經在做的,例如同理圈、工作坊、礼物经济、與個人的深入工作以及尋求和得到支持,有开始在做的但进展缓慢,比如寫文章,沒有在做的是系統的課程、與機構合作及语音分享

是啊,我是一直有在很努力的啊,可我不滿意的是什麽呢?

我意識到,我不停想的是,如何更有效地支持到自己和大家?哪些方式是最適合的?哪些方式是更高效的?我是不是抓住了眼前的一切機會

我仍然在追求某種不是我的東西,我仍在追求完美和效率,仍然在想成为别的某个人,所以會焦慮。


我真正地看到我的長處和天賦在哪裏嗎?

哪些東西可以給我能量,讓我可以愉快地学习以及stretching嗎?

如何可以最大化地增加自己的capacity,服務於我的願景?(这是我的原文,我还在想着最大化,这真是惯性的反应


如果我的问題換成,

如何用适合自己的速度和节奏,在自己的天赋能力范围之内,服务于愿景呢?

尊重自己,欣赏长处,及接纳限制,深刻地接纳自己。

从鞭笞自己转换到,我如何可以支持到自己?我可以找谁?


剛剛這樣想的時候,我已經有個idea冒出來,立馬和朋友商量。

是的,因爲時間有限,所以不用追求完美,只要找到能带来力量的next step;

因爲深刻的自我接納,所以不用追求成爲別人。

我不需要做完美的自己,我只要能够全心地服务于目标和愿景,就好。

找到内在的力量,生命的色彩因而不同,重拾内在的领导力。


給予我這些力量的,是一個叫做Vision Mobilisation (以下稱VM)的框架。

什麽是VM?

我們從小都很熟悉一句阿基米德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隨著長大,我們很多人都被慢慢磨掉了士氣,被生活蹂躪,好像詩和遠方只在渺茫的夜空深處,遙不可及。

如果有這麽一個工具,能夠幫我們仰望星空,始於脚下,一點點地向夢想的地方前進,那會是怎樣的?那是可能的嗎?

Vision Mobilisation就是這樣一個框架,它幫助我們找到“在看似渺茫的現實中,什麽是我可以做的?” 哪些可以帶給我力量,引領我們一點點地走向願景。

更多详细介绍,请见下篇。

2023年2月16日 星期四

爲什麽,我要過一種解放的生活

 “做出榜樣來而不是告訴。”

當我想起我和媽媽之間的談話時,我想起了Menaka的話。


我試著寫下一段模擬對話,然後意識到我是在從媽媽的角度問自己問題。

在這次談話中,我媽媽說,而且她以前也的確這樣說過:

(先結婚生子,然後)你可以隨心所欲地做 NVC 工作坊,旅行,閱讀,所有愛好,任何你喜歡的,就像生活在大城市的許多其他人一樣,可以使用所有這些資源。 不用擔心撫養孩子,我會在這方面幫助你,如果你需要的話我會喜歡的。 爲什麽不想過這樣的生活呢? 你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是的,為什麼不? 我在問自己。

我為什麼要過一種解放的生活?

為什麼我要從社會化模式中解放出來?

為什麼我要有更多的選擇?

我必須住在社區嗎?


首先,我不相信我媽媽描繪的畫面,它對現實過於簡單化了。 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另一個人,所謂的丈夫會承受這些而不插手,我也不認為我想把這些影響強加給別人。 我不相信我能做到她提到的這些事情在這個社會上發生,即使是單身狀態會受到任何干擾的情況下。個體承受著太多的系統性障礙,特別是女性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只有極少數擁有更多特權的女性才能做到一點點。

更重要的是,我再也無法忍受在沒有任何支持和共同支持的情況下,我將生命帶到這個世界來複製所有這些内化的壓迫。

這種生活無法滿足很多需求,例如正直、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合作、基於獨立自主的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不是媽媽幫我撫養孩子的情況下的那種相互依賴co-dependent)


然後我想像我最好的 NVC 朋友會說什麼,她可能會說,你想拯救世界。

不,我不想拯救世界,如果人類滅絕,我不介意。 一起去滅絕吧,世界不需要我們去拯救,人類也不需要。

我不能不做的,就是體驗人性之美。 誠然,人性是非常複雜和微妙的,它具有向不同空間發展的所有潛力。 

我想活出這個美麗的維度,無論我身處何種環境,就像 Etty Hillesum 一樣。

而這還不夠,這只是個人的解放,我還想要更多。

我想積極參與創造一個支持性的環境,使人性之美得以蓬勃發展。

這是集體的解放,我不能只做我自己的修行。


所以這並不是說我必須住在社區裡。 而是我提高我的能力,以實際滿足我對社區、協作和相互依賴的需要。 我增加了與自己的感受聯繫的意願和能力,通過積極的實踐,練習將我的需要擺在桌面上,以及通過目標和願景的力量,讓我能夠充分安住在社區的環境中。

這是我可以選擇做的事情,我無法控制結果,無法控制我是否真的可以住在社區裡。 只有信任。


在Compass course中,一位參與者問阿尼娜,當你談到信任(trust)時,你信任的是什麼? 您是否相信無論發生什麼事,您都可以保持臨在? 你相信的是生命的意義嗎?

“我不知道。” Arnina 說,”我正在認真地努力,我邊走邊發現,我非常非常害怕,我執著於很多東西,我正在學習真正放手,相信我的生活是有意義的,即使那並不會發生。“


對於相信生命這個問題,我曾經從一個非常靈性或New Age的角度去看,生命是豐富而慷慨的,如果我們能放下所有的執著,只要充分地想要和念誦,它就能給我們我們所需要的一切(大秘密,吸引力法則 ^o^)。

現在我從 Arnina 的完整答案和我自己的探索中得到的,

我信任的是

人性之美,是

看到人性之美的能力和自由,是

活出那種美麗的承諾,並且是

生活為我們提供了發展這種最終信任所需的一切。

2023年2月12日 星期日

當我說liberation的時候,我實際上在説什麽

前幾天和好朋友的一個對話,讓我意識到,我對liberation的決心和渴望有多大。

她告訴我她對我們合作的一些擔憂和顧慮。比如對於權責的明晰,她希望對自己的内容負責,并且能清晰地知道反饋;以及擔心我狀態不好的時候,她還要負責對我進行情緒支援,同時做内容和情緒支援也會讓她感到壓力很大;對於禮物經濟的不同態度,她想care自己目前的狀態,focus在維持可持續性上。以及她對於之後生活的設想,及她有熱忱要做的事情。她更想要從内在獲得平靜的能力,而不是依賴外界的環境,并且她對於社群沒有那麽大的興趣,希望在一定的範圍内保有自己的邊界,然後可以將自己所學、體驗分享給他人,貢獻到他人和世界。

我其實很能理解她的選擇,基於對於獨立自主的渴望,對於有更多内在的power和其他資源,然後能夠從容地貢獻世界的渴望,以及對於清晰及輕鬆的看重,同時對自己的接納與照顧。我很希望能夠支持到這些。

朋友的真誠分享在我心裏引起了很大的擾動,幫助我更看清了我的目標是什麽。

我意識到,她說的那些需要,内在平靜的能力,清晰,獨立自主擁有選擇,貢獻他人和世界,輕鬆自在,也都是我想要的。然而還有一個我更加更加渴望的,interdependence。確實我們可以像修行者一樣,只靠自己自給自足,不斷向内尋求寧靜。但我更渴望的是,我作爲一個網絡的一份子,一起做這件事,不僅在靈魂深處知道,我是被愛著的,也努力做一些什麽讓這些愛和支持顯化在我的生活中,每個人的生活中。

我更想要liberation。

當我說liberation的時候,我實際上在説什麽?

  • 看到自己在社會化過程中所受到的影響,并且在這些影響之下的慣性反應模式

* 比如,我在晚上的時候,很累很睏,但是就是想刷刷手機,也不去洗漱,然後後悔(慣性反應)

* 比如,總是在意自己的表情,微笑,對人nice,即使自己並不想要聊天也不好意思説出來(女性規訓)

* 比如,對自己的外表感到自卑,不滿意自己的長相,總是覺得別人不喜歡自己因爲自己不漂亮(女性規訓)

               * 比如,會潛意識裏優先男性的需要,或者弱小者的需要(女性規訓)

* 比如,渴望看得見的成就,以及別人的肯定,覺得這樣才是成功,否則認爲是自己不夠好,不夠聰明,才是個loser(社會化規訓)

* 比如,覺得自己渺小不重要,不敢發表自己的看法,怕浪費別人的時間(文化規訓)


  • 意識到這些模式來源於社會權力關係,而不是純粹的個人原因,難以通過在個人層面的調試而改變這種規訓模式本身。
  • 在看清這些模式及來源之後,重新和自己真實的需要相連接,做出真正可以滿足到需要的選擇
  • 意識到任何選擇都會對他人和世界形成某種影響,我們并不總是在做孤立的選擇,而對其他人或環境沒有絲毫影響。因此,只是滿足自己的需要,并不是真正的“非暴力”精神,要將所有人的需要考慮進來,然後共同選擇對大家影響最小的方案,并且相信有這樣的方案存在。
  • 這是人類需要的共舞,需要彼此連結交互,讓這些影響,無論是否被意識到都是存在的,顯現出來。讓能量可以暢通無阻地在網絡中流動。

在這個過程中,融入很多很多很多的對於自己和他人的慈悲之心,因爲我們所有人都處在這個大熔爐之中,接受它的錘煉,從出生之前就已開始,承載無數代的集體記憶,每個人都很難孤立地從模式之中掙脫出來,這過程需要大家彼此的支持與陪伴。

這過程需要願景的引領,我們希望生活在一個怎樣的世界,希望自己的生命是什麽樣的狀態,然後將願景與我們所處的現實連接,目標就是連接此處與彼岸的橋梁或者小舟,它讓我們從實際中出發,一點點地,帶著對自己的慈悲之心,在自己願意且享受的拉伸(stretch)之中獲得動力和成長。就好像我們在做瑜伽的時候,每次只是多一點點,之後享受一點小進步達成的喜悅與滿足。

2023年2月11日 星期六

慶祝與源自内在的信任相連

 


昨天自然而然地整理出三個chart,什麽是我做的(what's mine to do),我的關注點(my experiment with truth)以及爲自己設計了支持系統。

并且將這些作爲diary update發佈了。雖然一直看著有沒有回復,希望看到有人回復我的邀請。

但今早meditate的時候,發現在臍輪上方一點的位置,有一種很激動的感覺,那是一種内在的興奮,知道自己在幹什麽的篤定。



這是一份對自己的信任。有了這種信任,似乎別人如何回應并不那麽重要。因爲“我是被支持著、愛著”這一點毋庸置疑,只在於人們是否有這樣的capacity而已。

而當圈子足夠大,自己足夠敞開,capacity總是會出現的。

又抽了兩張星光種子卡,都是在告訴我,我憶起我是誰,我爲什麽在這裏,憶起我的生命任務。



這似乎已經超越了對於自己能做什麽的限制。當你知道自己要做什麽,那來自身體的更深處的渴望,而非頭腦的欲望與“應該”,你不需要告訴自己要怎麽做,給自己定什麽規矩,只需要重新和自己溫柔地訂立agreements,内在的動力會自然而然地發揮作用。就好像昨晚,十點多一點的時候,我坐在床上,開始做needs meditation。然後就睡了。我沒有告訴我自己,我要早睡,不然沒精神,我只是去做我享受的事情,去滿足我那時候的需要,休息,安睡。

I now connect to the full expanse of my 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