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2日 星期五

自在地活,需要完全擁抱自己的感受、需要與主體性

 最近刷到一個微信公衆號作者是Alpha101x和她的一位朋友。

在我看來她寫了作爲一個女性主義者在bullshit現實中的實踐,特別是關於重拾作爲女性的主體性,我還蠻喜歡的。
(説到bullshit現實,雖然是一個評判,但是想想,至少其中的一部分對我來説,相信也是對很多人來説,確實是很不能夠滿足到需要的,儘管我有時候自己也會説只要改變了看法世界就可能是不同的,甚至是美好的,這句話如果放在特定語境是可以接受的,但單拎出來說就感覺一言難盡。)
尤其是在我們普遍被置於一種彼此分離割裂的境況下,作爲個人可以從哪個角度開始?
每個環境或語境下都有不同的面向,不可能有一個普適的定律。
作爲亞洲大集體小自我的文化傳統,我覺得,學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連接和肯定自己的感受,連接自己的主體性,用常言道就是:自己爽了先~~可能會更適用。
有個前情提要是,這次家裏的舅舅阿姨來,大家坐著聊天的時候,我也沒有等待地説了我的觀點,我爸在旁邊小聲說我,別發表看法,多聽聽人家說。後來還給我解釋說,你説了人家還不高興的話,何苦呢。想起了小時候可是比這個嚴厲得多的”净聼你説了哪都有你“的打壓(話説,我很欣賞我爸還很柔和地給我說,且解釋了原因,我爸最近做了很多類似的事,我也想不吝表達感激,一碼歸一碼,我不想諷刺他老人家)
意識到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大人説話小孩別插嘴“,或者”男人説話女人少摻和“,導致現在連正常的發表觀點都會有某種不安的感覺,彷佛那不是自己,或者過多地顯露了自己擠占了別人的空間。
這就是在社會化過程中對女人從小開始的規訓,以更好地融入父權社會歸順馴服。

所以從承認自己的感受開始,從完全的感到擁有自己的感受、觀點和喜惡開始,找回自己的主體性。
我開始列一個表,所有讓我感到滿足的事。
列出一些作爲例子-能讓我感到滿足的事(不分先後):
  1. 想做的事就去做
  2. 和人交流各自的體驗並得到共鳴
  3. 一種時刻知道自己想要什麽的狀態
  4. 一種即使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也可以的狀態
  5. 一種不用負責但相信自己可以負責的狀態
  6. 相信自己的感受
  7. 很直接地説話,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而不擔心説得到底對不對,有沒有人認同
  8. 和朋友一起完成一個項目,讓更多的人知道將非暴力融入生活的方式
  9. 一物多用,用天然的方式做日常的刷牙沐浴等
  10. 極簡生活和每一個物品建立連接,那不是屬於擁有和被擁有的關係
  11. 得到我想要的擁抱
  12. 曬溫柔的陽光
列完我意識到,這其實是一個”我覺得我應該會得到滿足的事“,這其中有一些是出於”應該是這樣吧“(3,5,6),或者被建構出來的得到滿足的方式(1,11),還有一些是出於對自己”要求“而想要達到的狀態(3,4,5)。所以其實是需要通過實踐經驗來驗證的,最終從自己的實際感受出發,得到什麽是真正能爲我帶來滿足的事,或者說”我可以做哪些事情來滿足自己“。

其中還有一些似乎更多關於”享受“(11,12),這和”滿足“有什麽區別嗎?以及有必要去區分嗎?
當我去感受”享受“,似乎更多是關於接受,取悅自己,比如列表中的曬太陽,得到我想要的擁抱,以及爲自己泡一杯茶等等。
而在我心裏”滿足“更多關於創造等需要一些精力投入的行動,以及通過交流和共鳴等需要互動、歸屬的行爲。
我似乎覺得”享受”更多關於自己,而且有點低級,而“滿足”需要他人的共處和回應,也更高級。
不能不説,這本身也給不同的行爲劃分了等級。

它積極的一面可能在於通過滿足自己的享受的需要,讓自己稍微和匱乏拉開一些距離,知道自己是可以在哪怕很簡單的事情上有所選擇,然後在需要與別人互動的層次上,滿足了自己深度交流和社群的需要,而需要之間其實是沒有高低貴賤的,之所以覺得“互動”更高級,是因爲更想要得到認可、共鳴和歸屬,也因爲在分離的社會,這更加的難得和不容易。
認識到自己傾向於在和人互動的層面上,更注重在他人的看法和感受,而放低了、甚至放下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意識到了這一點,我更加體會到了,Alpha101x提到的女性學會冒犯的藝術,那不是不禮貌或不尊重,那是解放道路中的一個里程碑。
從“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到“取悅自己成就別人”;
從“與人方便於己方便”到“我方便了你隨意”;
放下想著要對人有用,善良,善解人意,有眼力見,會説話,大氣,幽默等等一切想要有所貢獻、關懷和照顧的念想。好像Emma説過,相信那已經是在你血液裏的,你不可能不care,不considerate。
出於“我應該”或者“習慣性”的care和considerate根本和真正的貢獻是兩回事。
現在,我首先來貢獻和滿足自己。沒有問題!
同時,也去意識到可能有的影響,並承認,就這一步來説,自己沒有能力去充分照顧到impact,就讓它帶來的不舒服在那裏一會。